close
欲心、執心、分別心的作用與局限

因清淨、無執、無染、圓融、無分別智慧被遮蔽後而產生的無明、欲心、私心、機心、執心、分別心、有為心、染污心、工具理性、思辨理性……,儘管不滿全、無智慧,但並非無其作用及效益。語言、文字、知識、科學、科技、文明及資本主義的創造和發展,便是此種分別意識作用下的產物。

所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如果分別意識的運用,並不會去侵犯到他人的生存及權益,則其使用,尚無可厚非。再者,適切的運用分別意識或工具理性,也的確可以為人類或其他物種謀福利。比如,發明醫藥、醫療器材或各種科技、工具(例如,電腦、手機、汽車等等),有助於人們身體健康、減輕痛苦及減省勞動。

但問題是,這樣的分別意識本身即帶有意向性、目的性、相對性、片面性、部分性、表象性、盲目性、執著性、支配性、排他性、無覺性、不確定性……;在某一特定的意向、前提或預設下,此種意識或有其作用及合理性,但這樣的作用、效益及合理性,畢竟只是部分、片面或相對的,一旦把它放在整體、統一的視野,抑或跳脫此意向或預設,則它就不一定是有效或合理,且解決部分的問題之後,又會製違出其他的問題。現代科學在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的出現,方見出牛頓物理學(曾被當時的許多科學家認為是絕對的真理)的部分、相對及局限,便是一個典型的例證。人類不斷的開發及榨取地球的資源,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或人類生命的維持,固有其作用及合理性,但從地球整體或所有物種的角度來看,卻可見出人類的盲目、獨斷、偏私及自我中心,又是另一個例證。(古代宮廷當中為權位而不斷的爾虞我詐、勾心鬥角,亦是如此)

是以,人類如果一直放任此種分別意識的作用,而非將其放在統一、整體智慧的觀照下加以適切及有節制的運用,抑或人類只有此分別意識,而不去發展或培養更為根本、重要的統一、整體、無分別的意識或智慧,則純任分別意識馳騁、主宰作用下的結果,不僅人類的生命、社會得不到真正的平安、靜定及解脫,而且,到最後,還有可能毀滅自身、其他物種及其據以生存的星球。此即分別意識之最大問題所在。

類似老子、佛陀這樣的智者,之所以會強調清淨、無為、無分別、無染污意識或智慧的根本性、重要性,並主張以整體、統一、無為、無分別意識或智慧,來統攝相對、部分或片面的有為、分別意識,(老子言:「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則為官長,故大制不割。」「天下有始,以為天下母,即得其母,以知其子,既知其子,復守其母,沒身不殆。」)其故即在於此。蓋部分只有在整體的觀照之下,方能得到適切的安排及運用;只見部分,而不見整體,則不僅不足以知部分之相對、片面及有限,而且還有可能盲目的把部分當成全部,把相對當成絕對,並因此而導致整體的毀滅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憨山人 的頭像
    憨山人

    臺灣道教明德弘道會-玉勅明德壇的部落格

    憨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