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捌、結語


我國歷代天子每逢春分、立春、立夏、夏至、秋分、立秋、冬至、立冬等八節,往往會因應節令率文武百官舉行祀天祭地、敬拜日、月、星辰、山川、風雨、雷電等超自然神祇,以及對國家社稷有功烈的先賢先聖,也成為國人敬祀的神祇;再加上為安撫歷代的敗軍死將或孤魂滯魄,而形成悠久的「厲祭」傳統,也因為歷代官民「敬天法祖」、「安撫孤幽」的傳統,所以我國的朝政能夠在天子服膺陰陽自然運作之道中,獲得「天道」的慈悲護佑,促使「人道」之治也能應時而興,帶給百姓富庶康寧、民豐利樂的生活條件。


每逢歲時節氣的時序運轉,自節氣的立春到歲末的大寒,歲時節俗中由歲末的除夕、過年新正到年底的送神、天神下降等,形成一年又一年的週期性歲時節俗,每當重要的年節如新春、元宵、端午、中秋等歲時節慶屆臨時,古往今來皆充滿舉國歡騰的熱鬧氣氛,許多傳統的民間遊藝陣頭,如舞龍、舞獅、車鼓、南管、北管等,皆由民間人士自行籌組參與,帶動歡度節日的熱鬧氣氛,人們也興奮的讓闔家一起投入這種歡度節日的喜悅中,而眾人在一片震天價響的鑼鼓嗩吶聲中,伴隨熾熱的鞭炮、絢爛的煙火,營造一個個歡度節慶的饗宴。


且根據筆者綜合分析台灣閩南人的歲時節俗,可歸納至少具有下列十一項特點:1.具傳統性;2.具保守性;3.具循環性;4. 具復甦性;5.具包容性;6.具創新性;7.具地域性;8.具凝聚性;9.具調節性;10具刺激性;11.具娛樂性。


而台灣閩南人的歲時節俗之民俗意涵,則是「生活目的——趨吉避凶」、「操作方式——巫術性」兩類。在巫術性的操作上則兼具了弗雷澤所謂交感巫術中的「順勢巫術」或「模擬巫術」(相似律),以及接觸巫術(接觸律)的思想運作原則。


李豐楙教授則曾指出中國帝制時代,儒家官僚形成一套「張弛」的社會生活方式,就是孔子根據射箭經驗所提出的生活智慧,認為「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」生產的工作倫理就是「緊張」如弓弦的繃緊,穿著日常工作的「常服」,在日常時間內有效地投入生產勞動。然後在經歷一段時間後,趁著農田事務的餘暇就安排有節日間隔,可以穿著禮服依節日而祭祀。這種非日常的日子就如同歐洲人的節慶(festival),需要經由儀式性的轉變,由一境、一家之人集體參與,為地方或家庭的大事。就如左丘明在《左傳》所說的「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」,節慶或廟會的祭祀活動,大至一國小至一境、一家都是集體一群人的大事。從常到非常都是經由服飾下的身心淨化,而由凡俗時間進入節慶期間,也進入既神聖又歡樂的狂歡氣氛中。[1]


這也是人們生活節奏中「一張一弛」的文武之道,日常的工作屬於緊張繁忙的狀態,而節慶則屬於休閒的鬆弛狀態,可以舒緩平日緊張的工作情緒,此外,節慶的餘暇也具有讓人們身心舒緩宣洩的解放功能。然而節慶中除了部分具有放鬆的作用外,有些時刻也具有緊張的刺激性與令人興奮期待的部分。所以其實「一張一弛」的文武之道,並不是「生活工作∕緊張」與「節慶休閒∕鬆弛」的絕對二分法,而是「張弛」相對性的依存著、循環著。[2]


所以我國傳統的歲時節俗在人們的生活中,不論古今,皆具有上述的功能。而且在傳統節日中,可以凝聚一家人、一個社區、一個村落、一個社會、到一個國家的各個成員間,相互依存的情感,使平日因各自繁忙而疏遠的情感,在歲時節慶來臨時重新凝聚起來,增強彼此的人際網絡、交誼的情感互動,也使得人們的身心得以獲得重新的洗滌,獲得新的能量再次投入日常的生活運作,這樣的循環與調整,對於社會的穩定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。


在國人日常或節慶的日子裡,人們往往根據農民曆的記載而進行日常生活的農、漁、牧等作業,和婚喪喜慶懷孕生子等的宜忌剋擇原理,讓民眾的生活行事有所依據,使得生活中的不安定感、不確定感,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慰藉與安頓,而在每日行事的參照依據下,歲時節氣也隨之推展鋪陳開來,祭祀天地神靈、先聖先祖,以及孤魂滯魄等,期望罪愆宥赦,獲得賜福,帶來闔家平安、身體康泰,事業昌隆、團圓美滿。


 


◎參考書目


()王必昌編修


1993  《重修台灣縣志》(台灣文獻叢刊一一三),南投市:台灣省文獻委員會,頁398-399


()中川忠英編著,方克、孫玄齡譯


2006  《清俗紀聞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

方寶璋


2003  《閩台民間習俗》,福建:福建人民出版社。


片岡巖 原著、陳金田


1994[1921]  《台灣風俗誌》,台北:眾文圖書公司。


 


1996[1993]  《中國民間禁忌》(中國民俗叢書1),台北: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

李秀娥


1999a  〈中國的月神傳說與信仰〉,《歷史月刊》140期,頁66-73


1999b  《祀天祭地——現代祭拜禮俗》,台北: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

2000a  〈賞燈熱鬧——寺廟燈會、台北燈會〉,陳玉金主編:《歡樂花燈——提花燈、遊元宵》,台北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74


2000b  〈乞龜平安〉,陳玉金主編:《歡樂花燈——提花燈、遊元宵》,台北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75-76


2000c  〈過火祭神、迎神洗港——野柳神轎過港〉,陳玉金主編:《歡樂花燈——提花燈、遊元宵》,台北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77


2000d  〈年俗禁忌,停看聽〉,《國魂月刊》651期,頁23-25


2002  〈歲時節俗與鄉土藝術〉,收錄於郭博州編著:《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》,台北: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,頁164-195


2003a  〈燒香求財運,公道在神明——財神的種類與祭祀習俗〉,《傳統藝術》26期,頁8-13


2003b  《台灣傳統生命禮儀》(台灣民俗藝術8),台中:晨星出版社。


2004  《台灣民俗節慶》(台灣民俗藝術16),台中:晨星出版社。


2006  〈 松山慈惠堂35週年建醮安龍送虎除煞祈福〉,《歷史月刊》第223期,頁22-26


2007  〈台南市開隆宮的成年禮俗〉,歷史月刊第234期,頁13-17


李豐楙


1998  《過節日:台灣的傳統節慶》,台北:文建會策畫出版,雄獅圖書發行。


2004  《台灣節慶之美》,宜蘭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。


李豐楙、 謝宗榮 、李秀娥


1998  《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——信仰節俗類》,台北:文建會。


(南宋)孟元老


1985  《東京夢華錄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

() 


1991  《武林舊事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

() 


1993[1836]  《彰化縣志》(台灣文獻叢刊一五六),南投市:台灣省文獻委員會。


()吳自牧


1981  《夢梁錄》,浙江:浙江人民出版社。


吳瀛濤


1994[1970]  《台灣民俗》,台北:眾文圖書公司。


2001[1975]  《台灣諺語》,台北:台灣英文出版社。


阮昌銳


1991  《歲時與神誕》,台北:台灣省立博物館。


()宗懍原著,王毓榮校注


1992[1988]  《荊楚歲時記校注》(文史哲大系6),台北:文津出版社。


林明峪


1995  《台灣民間禁忌》,台北:聯亞出版社。


林茂賢


2000  〈年俗守則,有夠味!〉,《國魂月刊》65117-19


洪進鋒


1990  《台灣民俗之旅》,台北:武陵出版社。


馬以工


1991  《中國人傳承的歲時》,台北:十竹書屋。


徐福全


1995[1990]  《台灣民間祭祀禮儀》,新竹:台灣省新竹社會教育館印行。


2004  〈過年與拜神〉,《大道季刊》第三十四期,第三版。


殷登國


1993[1984]  《歲時佳節記趣》,台北,世界文物出版社。


2004  《歲節的故事》,台北:知書房出版社。


喬繼堂


1993  《中國歲時禮俗》,台北:百觀出版社。


清慰園(網站)


年代不詳  《端午話詩情》〈扒龍船與祭江〉,國立清華大學Teens田鼠網頁製作。


 


2003  《神秘的節俗:傳統節日禮俗、禁忌研究》(中華神秘文化書系),南寧:廣西人民出版社。


張定婉


2000a  〈鬧燈驅邪——鹽水蜂炮、射炮城、炸寒單爺〉,陳玉金主編:《歡樂花燈——提花燈、遊元宵》,台北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78-79


2000b  〈放燈祈願——平溪天燈〉,陳玉金主編:《歡樂花燈——提花燈、遊元宵》,台北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80


張懿仁


1996  《金銀紙藝術》,苗栗:苗栗縣政府編印。


陳正之


1999[1997]  《台灣歲時記》,台中市:行政院新聞局中部辦公室。


()陳培桂


1993[1871]  《淡水廳志》(台灣文獻叢刊一五六),南投市:台灣省文獻委員會。


()陳澔撰


1990  《禮記集說》(楊家駱主編:朱子小學及四書五經讀本),台北:世界書局。


陳運棟編著


1999[1991]  《台灣的客家禮俗》,台北:臺原出版社。


黃丁盛


2003  《台灣節慶》,台北:木馬文化。


2003  《台灣的節慶》,台北:遠足文化。


鈴木清一郎原著、高賢治.馮作民編譯


1984[1934]  《臺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》(譯名:《台灣舊慣習俗信仰》),台北:眾文圖書公司。


劉還月


1991  〈添新丁、分喜氣——台灣地區分「新丁餅」的習俗〉,《台灣的歲節祭祀》,台北: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,頁19-29


2000  〈《黃曆》首頁的秘密術語〉,《台灣黃曆完全解秘》,台北: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頁54-67


謝宗榮


2000  〈春聯‧年畫‧迎新春〉,《國魂月刊》65120-22,台北:青年日報社。


content.edu.tw網站


1987  〈摸春牛:土城聖母廟〉,content.edu.tw網站。


  


Frazer, J. G(詹姆斯‧喬治‧弗雷澤)


1991  The Golden Bough”(譯名:《金枝:巫術與宗教之研究》),台北: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頁21-73








[1] 李豐楙,2004,《台灣節慶之美》,宜蘭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頁14




[2] 感謝徐福全教授的提醒節慶未必都是鬆弛的,也有緊張性的一面,經與外子 謝宗榮 討論後,修改為此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憨山人 的頭像
    憨山人

    臺灣道教明德弘道會-玉勅明德壇的部落格

    憨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