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歲末祭灶


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,是祭祀灶君的節日。


 


祭灶的風俗,由來甚久。灶君,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。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《論語》中,就有與其媚輿奧,寧媚與灶的話。先秦時期,祭灶位列五祀之一(五祀為祀灶、門、行、戶、中霤五神。中霤即土神。另一說為門、井、戶、灶、中霤;或說是行、井、戶、灶、中霤)。祭灶時要設立神主,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。要陳列鼎俎,設置籩豆,迎等等。


 


灶王神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,中間供上灶的神像。沒有神龕的人家,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。人們稱這尊神為東廚司命灶君司命,神號為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,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,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,甚至直接呼為護宅天尊


 


有的神像只畫灶一人,有的則有男女兩人,相傳男神為火神祝融,即南丹紀壽天尊,女神即是道教經典所載的炊火老母,民間多稱為"灶王奶奶"。後世亦有以前古家先或有功之人歿後充當灶神的說法。大約出於清代的扶乩作品《敬灶全書》則稱,灶君姓張,名單,字子郭。灶君神像上上書"東廚司命主""人間監察神""一家之主"等文字,以表明灶神的地位。兩旁貼上"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"的對聯,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。


 


灶君是監察之神,每於庚申甲子、初一十五、月晦歲晚上奏天庭,向玉皇大帝呈報一家人的善惡,而決定一家人福德財祿之增減。後人因為避繁就簡才將祭灶統一放在歲末一次進行。有此一重利害關係,世人便須謝灶。不說拜,不說祭,而說謝,是先行謝過他向玉帝美言幾句。俗謂:三番謝灶,勝做一壇清醮傳說隋煬廣未登帝位,趁母親謝灶,宮人隨伴,便乘機勾引了庶母。坊間小說稱,灶君將此事奏知玉帝,所以隋代才會那麼短命。雖然這只是傳說,但亦可作爲佐證。


 


古人重灶,作為一家飲食之源,朝於斯暮於斯。古代隆重的宴客,必以家廚為尚,若邀客於酒樓,便只宜小酌,大宴則視為寒微人家之舉。連家廚都不能備辦酒席,豈非小戶人家耶?是故灶便須以舉火不斷為佳,不似今人之日日不舉炊,但食於茶樓酒肆也。


 


民間傳說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日灶君老爺上天向玉帝述職,奏明各家善惡,玉帝將根據奏述,對各家均有不同的賜福或降禍,所以百姓對灶神畏懼;為表示恭敬,便於是日清洗灶君神位,簪金花,掛彩紅,用雞、豬、鯉魚、美酒、甘蔗、飴糖拜灶君。據說灶君食飽飲醉又被飴糖把嘴膠住,就不能多講話。又用清水加黃皮葉,置於神位前,燒紙帛金銀、灶君衣帽(紙制),其意是請灶神沐浴更衣。


 


禮畢還燒灶君疏,此用紅紙印刷,致祭者寫上闔家人等所做好事、地址、戶主姓名等,邊燒邊默祝灶君老爺上天言好事,下地保平安。完畢便放爆竹,禮成。舊俗把祭灶日稱作小年夜


 


謝灶的風俗起於周代,《禮記》說:「灶,老婦之祭也。」為什麼要老婦來祭祀呢?因為《太上洞真安灶經》載是婦人司灶,一般家庭中亦以老婦為飲食之司。而婦人中則以老婦為尊。民間傳說,則謂灶君老爺一年只沖一次涼,即在上天見玉帝之日,亦即謝灶之日,少婦少女入廚則怕灶君害羞,因此便只由老婦入廚主祭。





唐代謝灶用豬肉,呂蒙正謝灶,要向肉販賒肉,受到侮辱,故知非用豬肉不可。但卻亦必同時用麥芽糖,稱為「餳」。即是將灶君的嘴粘住之意。在唐代著作《輦下歲時記》中,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(灶君)醉酒的記載。人們用糖塗完灶君的嘴後,便將神像揭下,和紙錢與香煙一起升天了。


 

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,灶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,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。灶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。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,只有灶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。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"接神",對灶來說叫做"接灶"。接灶一般在除夕,儀式要簡單得多,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或新蠟燭,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。


 


祭灶所需:


 線香三炷、神燭一雙。清茶三盅、美酒三盞。


 鮮花果品、飴糖果點。金紙品、輦車


 


 流程:


 1、香花果品及飴糖果點羅列於神位前


 (無神位可在廚房東向或北向設臨時神案直接灶前設案亦可)


 2、於灶神位前點燃神燭


 3、點燃線香三炷,以左手上香


 4、禮請灶君高登寶座,享受祭供。(可稱聖號或誦寶誥


 5、茶獻


 6、酒獻


 7、宣讀疏文,或口意祝禱,答謝一年眷佑之功,為無心所犯之罪愆請求寬宥,祈求來年之福德。


 8、化疏 (用金火紙送化,如無疏文則免)


 9、化奉金帛資財酬謝。


10待香火完滿,作揖禮拜後則禮成撤案。


 


 附錄灶神寶誥:


灶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
位司喉舌 經理庖廚  錄人間功過之因 依期上奏  體天地之化 覆佑下民  驅不正之鬼神 掃塵中之疵癘  一家吉慶 合宅昌榮  朝夕承匡扶之仁 庚申察是非之目 雍雍瑞相 赫赫靈祗 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


 道教稱左手為善手,右手為惡手,禮拜神明皆以左手上香。


 ★ 道教禮拜神明皆是以抱拳拱手(左抱右)禮請,作揖行禮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憨山人 的頭像
    憨山人

    臺灣道教明德弘道會-玉勅明德壇的部落格

    憨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