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<智慧之旅>炎夏部˙立夏章。
內功有很多專有名詞,在此略而不提,僅以粗淺的、與生理有關的用語來說明。內功最重呼吸的方法,原則上男性多用腹式呼吸法,女性則用胸腔呼吸。這是基於生理的限制,女性腰細,腹腔較小。這也是男女天生不平等的一種結構,因為女性的腹腔以子宮為主體,只有在骨盆擴 張 時,腹腔才能向外增漲。
腹腔呼吸的原理是以胸腹之間的橫隔膜為泵浦,向下壓時,一方面空氣進入胸腔的肺葉中,一方面迫使腹腔中之血液流回心臟。腹腔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的血液停滯其間,其中有一部分在肝、脾中,以調節血液的化學成分,完成新陳代謝作用。腹腔靜脈管則容納了大量由身體下半部循環回來的靜脈血液,在此等待著被泵回心臟。
人體血管的構造歷經了千萬年的演進,運動是動物生存的本能,因此下半身血液要泵回心臟,全靠肌肉的收縮,而血管中有一種三尖瓣結構,可以防止血液的倒流。如果運動量不足,則血液到了腹腔靜脈,基於重力作用,便淤積在那裏。其多餘的醣類,常被腹腔組織所吸收,變成皮下脂肪,從外表看上去就是大腹便便。
野生動物在奔跑時,前後肢交互移動,正好壓迫了具有伸縮性、貯藏著大量血液的腹腔,故得以增加運動所需的能量。人類在直立以後就喪失了這種機能,但卻發展出足部強而有力的肌肉,以協助血液的循環。一旦不常走動,足部肌肉的壓力降低,人體的各種機能即因血液循環之不良,而導致疾病或體能衰弱。
至於胸腔呼吸則要靠肋間肌的伸縮,肋間肌很薄而且空間變化小,因此呼吸量甚淺。內功所強調的第一點就是要加強腹式呼吸,以便加大肺腔的擴 張 容量。並且要儘力壓縮腹部空間,一方面可以按摩腹腔內各個器官,增進其新陳代謝作用;一方面壓迫淤積的血液,使之回到心臟,再進入肺中,以排除二氧化碳,吸收氧氣。
腹腔有兩個向外的通道,一是十二指腸,食物由此進入,再從骨盆下端之肛門或尿道排出,另一則是靜脈,血液由此返回心臟。做內功時必須使食物通道封閉,再對腹腔加壓,這樣才會得到增加血液回流的真正效果。
內功鍛練的方法很多,原則上不外用腹式呼吸法,在吸氣時儘量使橫隔膜向腹部下壓,同時提起肛門的括約肌並收縮腰肌、腹肌,使腹腔向內壓縮,容量減小。這時血液立刻通達全身,人感到身體發熱、皮膚發脹,這就相當於身體運動的效果。
在做這種動作時,應該充分注意以下幾點:空氣一定要新鮮,污濁的空氣對人體反而有害;身上的穿著要鬆軟,以免壓迫了血管,使血液循環不良;避免在飽食或是長時間飢餓後進行,前者會因胃部缺血而有礙消化,後者徒令身體更形虛弱。還有一點更應注意,就是頭、頸部肌肉要完全放鬆,否則將導致頭痛,嚴重時更可能有腦充血之虞(俗稱走火入魔)。
一般說來,練習不可燥進,初練一日呼吸三次,每日漸漸增加,不要超過體能的極限。練到一個月後,一次能做三十次呼吸,腹中受壓時會感到中心處堅實發熱,在練功的人說來,那裏就叫做「丹田」。其位置大約在肚臍下有一個「田」字形肌肉的中央,其感覺如同練「丹」發熱,且位置集中似丹,故稱丹田。
這種練氣的方式叫做「氣沉丹田」,又稱為逆式呼吸。練到相當程度後,有些派別還要練「正呼吸」,那是在壓下橫隔膜作深呼吸時,要把腹部肌肉放鬆,在吐出空氣時,再壓迫腹部。這是為了減輕「氧債」以及破除執著於強練壓縮式呼吸的習慣,到最後在任何情況下,都能維持呼吸的功能。
如果只為了健身,每天只要幾分鐘的練習就夠了,所以非常適合現代社會上時間及精力都有限的人士。不過在做逆式呼吸之初,最好先做些柔軟體操,放鬆身體各部之肌肉,不僅效果更佳,且可避免身體受到不必要的傷害。
比較正式的練功法應該採用坐姿,因為人在專心練習時,要微閉雙目(全閉易致昏睡),這時因為感覺全集中在身體內部,會影響到站立時的平衡。而坐姿也有一定的方法,原則上是兩腿的大腿肌著地,肛門懸空。這樣一方面身體較平穩,不致使踝骨受到壓力,另一方面大腿肌承載了全身的重量,也同時提供了靜脈壓力,有增加血液循環的功能。
在理論上說,如果坐得安穩,不依靠身體之骨骼及肌肉機構支撐,其休息的效率遠比睡倒為高。因為在平躺時,全身肌肉放鬆,呼吸淺慢,血壓降低。而恢復體力的主要功能,全靠血液所輸送的氧氣將肌肉中所積存的廢物乳酸再加以氧化,或攜回至肝臟中,再合為肝醣。乳酸刺激神經末梢,是人感到疼痛和疲倦的原因。乳酸消除的速度就是體力復原的效率所在,而睡倒後血液循環緩慢,故效率低。
相反地,坐姿不耗體力,加上深呼吸氧氣足,腿部又提供靜脈壓,血液大量地帶著新鮮血液清洗乳酸、修護器官的損耗,其功效自比臥睡超出甚多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,是野外求生訓練所必知的。那就是在寒冷的野外,如果在疲勞過度時睡倒,會使散熱的面積加大,容易導致身體「失熱」而休克死亡。在這種情況下,最好採用坐姿,既可恢復體力,兼以散熱面積小,比較安全有效。
人類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方便,方便的結果,卻往往抵消了大自然原來設計的人體功能,椅子就是其中之一。當人坐在地上時,雙腿盤起,肌肉自然受到壓力,故能保持血液正常運行。可是坐在椅子上,雙腿下垂,肌肉鬆弛,血液得不到靜脈壓,便經常停滯在腳部。一旦坐久了,血液循環功能削弱,反而更覺疲倦。常坐飛機的人便知道,時間長了腳部會發脹,有時連鞋都穿不上(易罹靜脈炎),以後不妨試試打坐。
理想的坐姿應該是將雙腿互盤,在瑜珈術中稱為「雙趺坐」。這種坐姿必須從小練習,成人骨骼業已硬化,兩腿怎樣也盤不起來。其次是「單趺坐」,也就是把一隻腿放在另一隻上,其效果較差。還有一種不得已的坐法,是將兩腿交叉,這種坐姿全靠兩個腿背和屁股支撐,與地面接觸不勻,最好在坐處墊以柔軟之物,以分散身體的壓力。
人們在過了多年文明的生活後,上述的坐姿不是在短時間就可以習慣的,在練習時,千萬要注意下列事項:坐姿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脊椎骨的正直,坐處太軟時,身體常會傾斜,脊椎骨會在不知不覺中,隨著重心的調整而歪曲。其次胸膛要挺起,以保持呼吸正常,這時可以利用橫隔膜的下壓,使腰間充氣,再將尾椎骨向後挺,身體就自然正直了。總之,坐姿的練習不宜躁進,持之有恒,時間一久就會習慣。
為了更進一步增加運動能量或者是訓練神經之反應,便要練習「導引」,使血液在意識的指導下,引向身體各部,使生理充分發揮其應有之機能。人體中有隨意肌及不隨意肌兩種肌肉,把血液導向隨意肌中尚不難,只要經常練習、運用,就可以達到效果。然而導引真正的價值,在於將血液導入不隨意肌中(練習日久也可隨意控制),甚至於導入身體的任何部位,這樣不僅能強身健體,進而可以達到「生理治療」的效果。
不論醫藥如何進步,人體的復健都是靠生理機能的自療能力。血管是交通網路,血液是交通工具,滿載著偵查隊、救火隊、軍警、保健人員,還有各種補給、器材等。一個國家的強盛,首要的條件便是交通。一個強健的身體,則必定有健全的血液循環系統。
當神經感受到某種刺激,且其脈衝強度超過某一臨界點後,腎上腺素立刻大量分泌,心臟迅即加速將血液泵送到血管中,並傳送到身體各部,以便補充能量。
如果血管細小,在這種瞬間加速的情況下,血管會因受到壓力而膨脹。就像原本已擁擠不堪的高速公路上,突然間又加入了大批的軍警車輛,其後果可以想像。人在年輕時血管尚有彈性,足資應付一般情況,然而年歲一長,在高速血液經常的沖刷下,管壁就容易硬化,循環機能也就相對的降低。
尤其在高度發展的工業國家,人們運動量本來就少,加上煙酒等刺激物質的沉澱,血管很容易硬化。又生活在高度的緊 張 中,不時受到興奮、沮喪等情緒影響,各種刺激都可能導致心臟病,使之成為嚴重的殺手。
導引的理論是僅增加血液的流通量而不提高心臟的壓力,使血管經常在大量血液的流通下,加強其伸縮的彈性。這樣即使年歲漸長,循環的機能仍然保持著相當的活力,足以應付任何特殊的情況。
血液流通量的增加是因為腹腔靜脈中百分之四十的血液,在丹田的壓力下,大約有一半會被泵入心臟,如此血液流量約增加三分之一,血管也會膨脹三分之一。血量多了,加上空氣充足,身體的氧氣供應量也增多,血管在脹縮下增加了彈性,故心臟能保持正常運作。
在中國,練功夫的人常要測試是否能在各種激烈的運動下,面不紅氣不喘。因為在急劇運動時,大量腎上腺素的分泌,刺激了心臟以及肺部加速運作,這樣就會面紅氣喘。氣功若練到相當程度時,就能充分利用呼吸,提供足夠的氧氣而不致於氣喘。同時血管能擴大,血液循環暢通,不會淤積在皮下組織中,所以不會臉紅。
其實任何人只要經常運動,達到了起碼的運動量,多多少少就能有這種面不紅氣不喘的能耐。因為在運動中自然而然地需要深呼吸,也就自動繃緊了腹部肌肉,只是「功夫」特別強調這種功能而已。至於內功則是可以不必經過激烈的運動,只透過「運氣」與「導引」兩種精簡的方法,以達到上述的目的。
練習導引前,先要用自己的意志力,「想像」有一股「力」由丹田起,慢慢地通過身體的血管,運到身體各部。根據各家記載,其運行的途徑都不相同,當然效果也各異。但是對強身健體而言,有一種叫做「小週天」的方法,練來既簡單又特具效力。
所謂小週天是指人體機構的基本區域,不包括四肢在內。相對的,「大週天」則率指全身,有所謂的「七經八脈」各種複雜的運行方式。這些理論原為道教修仙、煉丹等研究之副產品。後來有道術之士用之行醫,就產生了「針灸」。
小週天包含了身體的五臟六腑,以及頭臉、背脊等部位,同時又經過「經脈」中之任、督兩脈,如果能給予適當的按摩,使氣血貫注其間,必然可以增進其功能。然而這些區域並沒有隨意肌供我們運動,而且也不是外表的按摩即可奏功。因此必須先利用想像力,不斷地練習。時日一久,意到氣隨,神經原在經常的刺激下,就會產生一些反應。
這種反應會令意念所經路線上之不隨意肌產生一些緊 張 的感覺,而這種感覺足夠使血管伸縮,達到預期的效果。功夫深厚了,神經原因刺激頻繁而加強,肌肉也因之健壯,即可對該處的組織或器官發揮保護作用。
原則上,當氣沉丹田後,便將意念下移到下腹,再移向肛門、尾閭,循著脊骨向上昇,直衝到頸項(這段最難,起碼要堅持一個月以上才有效應)再送到頭頂,翻過前額,循鼻準、唇舌直返丹田。這其中還有些神話,據說一定要把舌尖頂住口腔上端,是為長生之源。而根據我的實驗,在靜坐或導引時由於精神貫注,口中津液常會不自覺地滑向咽喉而容易嗆到,舌尖上頂可以堵住咽喉以避免這種意外。此外口中會集聚一些津液,在久坐喉間乾燥之際,嚥津也會感到舒服些。
這樣導引的結果,尤其是對中年以上的人,能加強背部的抗寒能力。同時背脊是全身神經的主要幹道,運動其附近的肌肉,也有保護反射神經機能的作用。
人體中的肌肉纖維細胞數量恒定,一生之中只會減少而不可能增加。肌肉纖維兩端以肌腱附著在骨骼上,肌腱是結締組織,韌性很強,在不斷的刺激之下,只要有足夠的營養補充,便會繼續地加強及增大。
此外肌肉纖維如果受到外力的破壞,也是由結締組織加以修補,運動員健壯的肌肉實際上就是結締組織補充的結果。肌肉的健壯並不代表機能的正常,真正對健康有益處的,是增強肌腱的 張 力而不破壞肌肉。內功的基本作用就在此,只是需要相當的耐性以及持續的練習。在時間及環境都受限制的條件下,不失為理想的運動方式。
我年輕時深深為各種疾病所苦,尤其是感冒、氣管炎,幾乎從年初到年尾接連不斷。
自從修習內功後,十多年來已不常發。只是在鼻腔及氣管管壁處,我感覺到有一個極為敏感的「疤」,常常在身體還沒有察覺外界溫度變化之前,那塊疤就開始發癢,噴嚏、咳嗽相繼而至,一經發作,傷疤發炎潰瘍,細菌再一侵入,就藥石無功了。
我瞭解了這個原因後,每次只要一感到癢,我就用含有薄荷的涼氣去「薰」,並運氣「按摩」。那個疤一接觸到涼氣,毛孔就自動收縮,細菌不能繼續侵入。加上運氣按摩,刺激血液流通,等到血液中的巨噬細胞、白血球將入侵之細菌消除後,病就不會發作。此外我原有便秘的毛病,後來應用導引的方法慢慢地壓迫大腸,依著排洩的方向運氣,立時暢通。這也算是我修習內功後的一點心得,提供讀者做參考。
盤腿打坐好處多多
試試看,你盤腿坐能堅持多久?如果沒過多長時間你就覺得腰酸背痛、腿腳發麻,那就說明你的柔韌性不好,身體不夠靈活。
千萬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,除了可以提高身體柔韌性,減少運動損傷幾率外,經常練習還可以鍛煉腿部、腰部力量,提高注意力。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,每年有近萬名患有各種疾病的人就診,醫生除了給病人用藥外,還經常會教他們如何盤腿打坐,以消除精神上的壓力和煩惱。而在日本,許多地方流行年輕女性做「一日尼姑」的時尚潮流,到一家寺廟盤腿打坐,齋戒清心,工作的壓力和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。
盤腿而坐時,兩腿分別彎曲交叉,把左腿踝關節架在右腿膝關節處,向前俯身,保持這個姿勢。如果連10分鐘都堅持不了的人,那就說明你的腿部、踝部、髖部的柔韌性不夠,平常也缺乏柔韌練習。
怎樣鍛煉身體柔韌性呢?以下2個簡單的練習動作,每次只需要花費約5分鐘的時間,針對腰、臀、腿部進行拉伸,就能大幅提高身體靈活性,輕鬆完成盤腿坐。
坐姿前屈:坐在墊子或床上,雙腿併攏伸直,盡可能向前俯身,雙手觸碰小腿脛骨,感覺到大腿後側被拉緊時,保持15-30秒鐘,休息半分鐘,再做一組。為增加趣味性並測試自己的進步程度,可每次練習都盡可能使雙手比上一次往前挪一點,直到雙手超過腳掌的位置,胸部能夠貼到膝蓋為止。
跪姿伸展:跪在墊子上,雙膝併攏,腳踝背伸,使兩個腳面都貼在墊上。然後雙手後撐,盡可能後仰上身,感覺到大腿前部被拉緊時,保持15-30秒鐘。休息半分鐘,再做一組。隨著大小腿柔韌 性的增強,你將能夠使上半身躺在墊上。
練習一段時間後,你的柔韌性將大幅提升。一般健身者,可以從單盤(一側小腿貼地,另一側小腿架在其上)開始,可以墊個坐墊,然後雙腿盤坐,即兩隻腳都架在對側腿的大腿上,上身保持挺直,雙手交叉虛放在肚臍處,沈心靜氣、排除雜念,打坐20-30分鐘即可。
留言列表